写在前面

现代人只要愿意,有一部手机和一副耳机,就能随时随地听到各式各样的丰富内容,在流媒体平台上,不管是播客、有声书、新闻还是音乐,都可以找得到,人们的耳朵随时都可以塞得满满的。

但以前的人呢?在没有流媒体这么方便的时候,他们又是要如何去「听」的呢?

4 月 20 日,是让所有乐迷和唱片爱好者都很兴奋的一天,因为这天是「国际唱片店日 Record Store Day(RSD)」。借着这个时间节点,歪波音室、少数派,还有专注于自主研发与生产音乐聆听设备的品牌飞傲,联合呈现这期节目。通过这期节目,我们来一起了解音乐载体的变化,从以前的实体音乐例如黑胶、磁带、CD、MD,再到后来的 MP3、串流音乐。这巨大的变化也同样影响了我们所有人,不管是制作音乐,还是听音乐的方式。

音乐太多,耳朵太少。欢迎收听「Vibration 歪波音室」,我是主播拾壹,下面让我们正式开启今天的音乐之旅。

Audio

 

可点击上方按钮直接收听,也可点击跳转到 歪波音室的小宇宙页面 获得更佳聆听体验

编者注:本文根据播客音频节目改写而成,原内容有着丰富的声音样本,文章因文字形式限制而作出删减,建议读者直接收听节目音频以获得最完整的内容体验,。


最早的载体:看见声音

1857 年,一位叫做里昂·斯科特的法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机器叫做「声学振动计」。这台机器就是录音机的鼻祖。我们知道声音是因振动而产生,这台机器通过一层像人的耳鼓膜一样能随声波振动的薄膜,还有一根猪鬃毛,可以把声音振动产生的能量转化成一条条扭曲的细线,刻画在一张烟灰纸上。这是人类第一次把听觉转化成了视觉。不过这台声学振动计,仅仅是在平面上记录了声音的波动而已,它并不能回放。一直到 2008 年,科学家才通过各种神奇的技术手段,成功还原了当时用它记录下的声音,一首古老的法国民谣《致月光》。大家可以在音频里感受一下它听起来什么感觉。

时间很快来到了 20 年后的 1877 年,那位发明了灯泡和电话的爱迪生,在实验室研究如何改进电话和电报技术的时候,观察到当声音通过电话话筒时,振动膜片会使针尖在柔软的表面上留下痕迹。然后他就想,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来记录这些痕迹,并使它们能够被重放,那么就有可能发明一种声音录制和重放的机器。随后他便和助手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实验,终于发明了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录音机——留声机。

爱迪生的留声机发明_手机搜狐网
爱迪生与留声机

这个设备的中心是一个旋转的圆柱体,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金属箔。一个尖锐的钢针固定在一个振动膜片上,当声音通过时,针会在金属箔上划出一系列的波形沟槽。为了重放录制的声音,爱迪生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系统,将针放在之前划过的痕迹上,当圆柱体旋转时,针会沿着这个痕迹移动,从而振动膜片和喇叭重现声音。爱迪生为了测试这台机器,朗读了一首起源于 1830 年的英语儿歌《玛丽有只小绵羊》里面的几句歌词,用留声机录了下来。这几句幼稚的歌词,成为了人类成功捕捉和储存声音的开端。而留声机的发明,也标志着人类第一次能够录制和重放声音,为后来的音乐产业和有声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虫胶 Shellac Discs

留声机的时代,各种录音和音乐都是储存在一个个表面是锡箔纸或者蜡纸的小圆桶上。但因为材质的关系,这些录音不仅录的质量很差,还不太耐用,能播放的次数不多。对于录制过程的要求也很高,因为它不能复制,据说当时如果有人订购 100 张唱片,那么唱片公司就得让歌手去录音 100 次甚至更多。于是,为了提升留声机的可用性和稳定性,一众发明家、科学家开始了对留声机和存储介质的改良。

这一转眼又是 11 年过去了。1888 年,留美的德国工程师埃米尔·伯林纳,改良了爱迪生的滚筒式留声机,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盘型留声机,在美国费城展出。这款新的留声机,采用的是一片涂上了蜡的圆形金属锌板,来作为播放和录音的中介媒体,而且可以制作成固定的模板,来进行唱片的复制,解决了卖 100 张唱片歌手要录 100 次的大难题,你可以把它看做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黑胶唱片的鼻祖。很快,埃米尔·伯林纳又使用了硫化橡胶代替涂蜡锌板,并且在 1890 年初成功量产了 5 英寸大小的硫化橡胶唱片在欧洲市场出售。这批唱片在德国发行,共 25000 张,现在留存非常稀有。据说,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唱片就是来自这一批,所以也可以说伯林纳就是商业唱片之父。

深圳市梵尼诗留声机有限公司
埃米尔·伯林纳的盘型留声机

5 年后的 1895 年,还是 埃米尔·伯林纳,他又盯上了一种新的材料,叫做「虫胶」。虫胶是从一种叫做介壳虫的害虫身上分泌的粘稠物质而来,干了以后会硬化。当时通常会在被感染的树木上采集虫胶,然后加上粘土、棉纤维等其他的材料混合,用炭黑来着色,从而制成扁扁的圆形唱片,就叫做「虫胶唱片 Shellac Disc」。1897 年以后,虫胶唱片被广泛批量生产,因为它上面的纹路较粗,且转速为每分钟 78 转,所以也被广泛称为「78 转唱片」或「78 转粗纹唱片」,单面能录制 3~4 分钟的声音。埃米尔·伯林纳对唱片制作工艺的改良,让录音变得更容易复制和保存,成为了业界标准。在经过不断改善虫胶唱片的质量之后,现代的唱片工业也由此奠定了基础。

从最早的烟灰纸,再到圆筒形唱片,再到虫胶唱片,前后大约花了 35 年,唱片终于找到了一个长久的、可以发展的材料。这其中有着两张非常有意义的虫胶唱片。1902 年 4 月,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录制了他的作品并发行了虫胶唱片,成为了第一个靠录音唱片而著名的歌手,并且后来越来越多的歌手加入,这些音乐家们,打开了唱片市场的需求。1913 年,世界上第一张完整的管弦乐唱片也出现了,这是由胜利留声机公司录制的,由尼基什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很有趣的是,虫胶唱片的出现也对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面只能录几分钟的限制决定了未来流行歌曲的时长。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的传统音乐都没有这么短的,无法完整录进这个唱片里面。所以当时的音乐家、音乐人,就开始根据这个时间特点来创作流行歌曲。随着「78 转唱片」的影响力在民间的扩大,人们听音乐的习惯也标准化了。甚至一直到今天,我们听的歌曲大多数还是 3~4 分钟这个时间左右。

《四五花洞》唱片(图源:澎湃新闻

1897 年,上海南京路上的英国商贩「谋得利洋行」把留声机引进了上海,打开了中国的唱片市场。到了 1920 年代,上海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唱片销量也进入了黄金时期,形形色色国内国外的唱片制作公司与唱片行在市场上争奇斗艳,造就了很多的明星和经典的音乐作品。例如 1927 年的《毛毛雨》,由中文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创作,其女儿黎明晖演唱,把民间小调与西方现代爵士乐相结合,被视为是最早的中文流行歌曲;还有 1932 年由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共同录制的《四五花洞》唱片,就是四大名旦唯一合作的唱片作品。虫胶唱片在当时的中国音乐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记录了戏曲和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风貌和艺术生活。

黑胶 Vinyl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因为其中一种主要成分「罂子桐酸」是制造防弹玻璃和防紫外线、防辐射等军用器材的原料之一,战争年代的虫胶成了关键的军事物资而受到了政府管制。这就让唱片的发展陷入了停滞。当时很多虫胶唱片也被政府收走,存起来给军方使用。唱片公司因为缺材料没办法生产新唱片,只能要求来买唱片的人,要用一定数量的旧唱片来换新的唱片,好让他们回收材料再继续制造新唱片。因此很多音乐作品就这样丢失了。

图为 1942 年为征集物资而举办的一场舞会,入场券是五张虫胶(图源 The Pittsburgh Post-Gazette

1945 年二战结束,百废待兴,唱片行业也没有闲着。1948 年,哥伦比亚唱片旗下 CBS 实验室有一个热爱听古典音乐的家伙,叫做 Peter Goldmark。他当时对用 78 转的虫胶唱片播放古典乐时必须不断换唱片这一点感到十分不满,于是就发誓要改造唱片。当时有两个已知的办法可以增加录制时长——减慢唱片的转速,并增加唱片的沟纹数。但这样做的话,唱片的音质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增加失真度,扩大噪音,甚至缩小频率响应范围。而他的方案是用钻石做唱针,用乙烯基树脂(Vinylite)也就是 PVC 为唱片材料,把唱片转速降到每分钟 33.3 转并增加沟纹密度,使得一张12英寸(约30厘米)唱片每面可放 20~30 分钟左右的音乐。

1948 年 6 月 21 日,在纽约的 Waldorf Astoria 酒店,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举办了一场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他们研发的这种唱片。在发布会的现场,他们将大量的虫胶唱片堆叠在地上,高度将近 2、3 米。接着当时哥伦比亚唱片的主席 Wallerstein 拿着一摞加起来不过 50cm 不到的新式唱片走上讲台,对着记者们说:「看到了吗,朋友们?仅仅是我手里的这些新式唱片,就容纳了旁边这堆 78 转唱片的所有内容!这就是我们的 Long Playing Record。」这种唱片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谈论的黑胶唱片了,也被称作为 LP 唱片或者密纹唱片。相比起虫胶唱片,它的优势除了能储存更多首歌之外,还比较不容易碎,更耐用也更好保存,音质更清晰信息更丰富,所以很快就代替了虫胶唱片成为了当时主流的音乐载体。不仅如此,因为黑胶可收录的声音音质很高,它反过来也推了当时正在奋力发展的录音技术、声音工程一把,让人们耳朵里能听到的音质越来越好。

当年哥伦比亚唱片给 LP 打的广告(图源:BestClassicBands

为了对抗 LP 唱片在市场上的势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也推出了自己的载体。他们认为一张唱片有时候不需要放那么多首歌,于是虽然用的是相同的材料,但他们的唱片规格不同,只有 7 英寸并且转速为 45 转,简称 Extended-Playing Record,也就是 EP。EP 唱片大概有 20 分钟左右的存储时长,可以放 5 首歌在里面。EP 的优势就在尺寸小又薄、易携带、更不易碎,运输成本还低,非常适合讲究时效的单曲市场。看到这里,敏锐的你也许发现了,虽然早已不是用来专门指代黑胶唱片,但 LP 和 EP 这两个名称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着,只是现在 LP 指的是 10 首歌左右的专辑,EP 则是 5 首歌左右的迷你专辑。

关于 EP 唱片,还有一个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创造,那就是 RCA 发明的自动点唱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些时间背景可能在七八十年代的美剧,我们能看到剧里面的酒吧、夜总会或者餐厅,会摆着一台玻璃柜子,旁边可能就是台球桌。柜子里摆放着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音乐唱盘,大多都是 EP 唱片,顾客丢进去硬币就能挑选播放自己想要听的歌。这种机器很快就流行起来了,而人们为了更快地找到自己喜欢的歌,也开始对音乐进行分类,使得音乐流派逐渐系统化起来。这也就是大众开始对音乐分类的开端。而点唱机也把音乐更多的带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不再只是在家或者在音乐厅才能享受的东西了。

酒吧里的点唱机(图源:TimesUnion

而 LP 对音乐的创作,也有重大的影响,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所谓「专辑」概念的形成。

一张 LP 里可以录制 10~12 首歌曲,因此在音乐行业第一次有了多首歌曲组合成合集的包装和制作意识。1967 年,The Beatles 发行的作品《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就被视为最早定义出现代专辑形态的的作品1。这部作品描述了和专辑名一样的虚构乐队,从组建到解散的故事,专辑中的所有歌曲都与这个完整故事有关。这种叙事方式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它打破了传统专辑歌曲零散的叙事模式,为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披头士乐队通过这种概念专辑,进一步展示了自己的音乐才华。

The Beatles - STEREO REMASTERED -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  Amazon.com Music

随着全球化的开启,留声机、唱机往全世界的输送,黑胶唱片从 5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整整三十年的时间都是主流的音乐载体,众多经典的专辑还有音乐都在这个期间诞生。除了刚才提到的披头士之外,Bob Dylan 1966 年的第七张录音室专辑 《Blonde on Blonde》也是一张伟大的作品。里面丰富的歌词、 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创新的录音手法,让它称为摇滚史上最重要的专辑之一,在 2003 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国家录音登记册,认为其具有「文化、历史和美学的重要性」。华语音乐也一样出现了非常多经典之作,比如姚苏蓉 1969 年的专辑《今天不回家》,或者是 1971 年邓丽君的歌曲合集《X+Y 就是爱》,里面收录的也是非常经典的歌曲。

磁带 Cassette

1949 年 10 月 1 号的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珍贵的声音材料,你猜猜是当时用什么东西录下来的?

是细细的钢丝。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捆捆的细钢丝,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磁带最原始的模样。

Valdemar Poulsen 与他的钢丝录音机(图源网络)

关于磁带的故事,我们得回到 1888 年,当年有一位叫做奥伯林·史密斯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设想:他认为用电流和磁化现象,可以在钢丝上面对声音做记录和回放,但当时的技术水平还没办法实现这个想法。直到1898年,一位丹麦的科学家叫做波尔森,以这个设想为原理,发明了磁性钢丝录音机,把音频存储在了细钢丝上。

当声音通过话筒,声波的震动就会转化为电流信号,被传送到录音机磁头的电流线圈中,从而不断产生和这个声音变化相对应的磁场,就是电磁感应。而这个磁场会以不同的强度去磁化运动中的钢丝,这样钢丝就拥有了磁性,并记录下了声音的磁化强度和方向。而把上面的过程逆向处理,就是播放。

Fritz Pfleumer 和他的磁带机(图源:Google 艺术与文化

这在技术上来说是一种新的突破,但用钢丝作为载体却有非常多的不便,不管是录音方式、携带、保存、价格或者是音质,都并不比虫胶或黑胶唱片要好,所以也从来没有被大规模的使用过。后来有一位叫做 Fritz Pfleumer 的科学家想到,既然是要记录磁场,那把细钢丝改为涂上带有磁粉的纸带,理论上也有记录效果,而且这样便于制造和储存,而后续的实验证实他的想法没错。于是在 1928 年,Pfleumer 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款磁带录音机,现代磁带录音机与磁带的雏形,就此诞生。

1935 年,德国的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有氧化铁涂层的塑料带,用来代替纸带,磁带就此诞生。同时德国的 AEG 公司也得到 Pfleumer 的授权,开始量产磁带录音机。至此,磁带做为最新式的「声音储存」媒介,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AEG 当年的产品之一,被称为 Magnetophon(图源:维基百科

在这之后,这种磁带录音机一直都在进行改良和改进。在这期间,它主要是在军队或者办公室里面使用,因为它的音质还不适合用来录制或者播放音乐。音乐的载体,此时仍然以虫胶以及黑胶唱片为主流。

直到 1963 年,飞利浦公司把卷好的磁带装在一个只有人的手掌大小的小塑料盒里面,才生产出了我们最熟悉的卡式磁带,每一面可容纳 30~45 分钟的立体声音乐。而当飞利浦在 1964 年公开了卡式磁带的专利与格式,让所有厂商都能免费使用之后,卡式录音带更是开始飞速发展,音质越来越好,存储量越来越高,录音、播放的设备也越来越小越来越方便,让它成为了可以和黑胶一样跻身主流的音乐载体。

而到了 1979 年,索尼制造出了改变未来所有人听音乐习惯的磁带播放器 Walkman 随身听,这也应该是我们所有人最熟悉的磁带机的形态。世界第一台 Walkman 叫做 TPS-L2,在电影《银河护卫队》里,星爵开场用的就是它。它的大小刚好能握在手里,金属质感,以蓝色为、银色为辅,配以橙色做点缀,现在看来颜值也相当高。

Star-Lord's Walkman | 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Wiki | Fandom
电影《银河护卫队》剧照

这种袖珍式卡带录音机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全球范围的追捧,比起笨重的立式录音机,随身听的尺寸非常小,设计也很前卫。音乐也跟着随身听一起,进入了人们各种生活场景,通勤、课间、公园闲逛、慢跑……用随身听听歌还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就是从随身听时代开始的,人们享受音乐的方式被大大的改写。

Boombox | Soul Jazz Records
街头的年轻人和肩上的 Boombox(图源:SoulJazzRecords

其实在八十年代还出现了一台很有意思的设备叫做 Boombox,这种机器像是一块巨大的砖头,但也算是一种便携式录音机,一般都自带一个手柄和巨大的喇叭。它的功能很多,可以播放卡式磁带、用磁带录音、也能收听广播。如果你熟知七八十年代的街头 Hip-Hop 文化的话,就能在一些经典的场景里看到它。可以说,Boombox 使美国街头的嘻哈音乐文化如虎添翼。这个潮流也吹到了中国,一批中国品牌也随之崛起,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在电视上打广告的「燕舞」。一句「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更是成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深刻而又亲切的记忆。​

上世纪的驰名商标“燕舞”是如何死去的_手机搜狐网
燕舞牌双卡收录机广告截图

想到这种设备可能家里的长辈会更熟一点,我趁这次节目的机会采访了我的岳父。果然发现了岳父原来早在 1984 年就开始听磁带了,第一盘磁带是同年发行的《张行独唱专辑》。因为是双卡收录机,岳父还会自己买很多空白磁带来录音,还会自己画磁带的封面,一首钢笔字也很好看!所以由于这样的家庭氛围,我太太也是从胎教时期就开始听磁带了,她的回忆里最早爸爸给她买的磁带是发行于 1993 年的金铭的《小天使》,还有当时红遍大江南北杨钰莹和毛宁合唱的《心雨》等等很多八九十年代传唱度非常高的内地及港台流行歌曲。

所以比起黑胶,我相信对于许多 80、90 后来说磁带才是青春岁月真正的象征。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曾经拿铅笔把磁带的带子卷回盒子里?是不是都抄过磁带里的歌词?或者跟别人交换过磁带?是不是每个人也都用磁带机听过广播,或者用它录过自己喜欢的歌?

拥有一台磁带机,是曾经许多包括我在内的乐迷的向往。可惜因为技术和时代的变迁,现在市面上还在量产专注于音乐播放的磁带机的厂商已经相当少见。国内的飞傲是其中之一。他们最近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怀,不赚钱也要做出来进行量产的新产品,叫做 CP13。这是他们在磁带行业相关的供应链近乎断裂的情况下,投入了大量成本,在缓慢的推进中终于做出来的磁带机。这次合作他们也给我寄了一台,我拿到之后真的是爱不释手,尤其是颜值。虽然 CP13 是因为怀旧而来,但是它的外表却充满现代简约美感,正正方方的形体,天蓝色的前盖还有银色的机身,因为有点小磨砂的金属材质所以显得质感蛮不错的。当然颜值这个见仁见智,我自己是很喜欢。

还有重点是它的播放效果,我用它听了我在日本买的山下达郎的专辑《Ride on Time》20 周年纪念磁带,声音听起来真的很舒服,是磁带才有的那种温暖质感,是 100% 纯正的模拟声音。CP13 采用了定制的机芯、磁头,还有超大的纯铜飞轮和高压马达,所以晃抖率非常低,播放速控制得非常稳,整个过程都很享受。按下停止键,听到「咔哒」一声,然后把磁带拿出来翻面……使用 CP13 的时候,这一系列动作一下子让我回到了小时候,那种我重复过无数次的肌肉记忆,还有听歌的那种仪式感,觉得很怀念,也有些感动。如果你也想怀旧复古,或者听听看曾经是主流的磁带音乐是什么感觉的话,我觉得 CP13 是一个很不错的磁带机的选择。

CD、MP3、流媒体

其实就在 TPS-L2 发布的同一年,CD 的原型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音频存储,飞利浦和索尼联合联手利用当时的激光技术来改进音乐载体,发明了所谓的「数字音乐」以及 Compact Disc,也就是 CD。说起来也许很讽刺,前者发明了卡式磁带,后者发明了磁带随身听。他们联手做出了这张薄薄的小圆片,结束了磁带和黑胶黄金年代。

CD 迅速成为了新的主流,索尼的 Walkman 随身听也推出了播放 CD 的型号,继续席卷全球。我还记得我的第一张音乐 CD 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应该是 2002 年,我用存了很久的钱在家附近的一家小唱片行盲买了一张叫《人生海海》的专辑。当时我还不认识五月天,回家听了之后就被震撼了,声音非常清晰,每首乐器的声音都能分辨出来,这和听磁带的感受不一样。初中时还会预购周杰伦的 CD,记得当时在学校附近的新华书店预定了周杰伦的专辑,日子到了去拿,怕《魔羯座》的封面被人看到会尴尬,一路上回家也不敢把专辑拿出来。虽然有点嫌弃,但是当我用大拇指和中指把 CD 拿出来放到播放器的时候,还是很开心很兴奋。

发布于 2001 年的《人生海海》,青涩的五月天

在青少年的时候,磁带和 CD 是我对音乐表达虔诚最重要的东西。但很快,CD 的时代也过去了,1995 年 MP3 格式的音乐出现了,1998 年韩国的三星发明了 MP3 播放器,2001 年苹果推出了 iPod,国产品牌大大小小也跟上了这阵风,爱国者、海贝、七彩虹、纽曼……也都推出了自己五颜六色甚至称得上奇形怪状的 MP3 播放器,甚至是带视频的 MP4 播放器。我当年很晚才买了 MP3,也不是牌子货,只是在家楼下的小商品市场买的一个杂牌。从那之后,我也就学会了在网上下载盗版音乐,百度 MP3、酷狗音乐、电驴……都是我下载音乐的主阵地。尤其是电驴,在那上面我接触到了非常多的小众音乐。

当时看着网上那么大量的音乐,我同样很兴奋,似乎一下子就把磁带和 CD 给遗忘了。紧接着,串流平台也出现了。网易云、QQ音乐、Apple Music、Spotify、Tidal、Bandcamp、SoundCloud……太多了,连 B 站还有 YouTube 也都能听歌了。从这些平台,可以听到我们这一辈子都听不完的歌,永远有旧的,也永远有新的。

实体音乐的黄金时代,随着千禧年的到来,结束了。

结尾

去年我到日本旅游,去了东京很有名的唱片店 Tower Records,在里面逛了好几个小时。当我看到摆放的满满当当、整整齐齐的各种黑胶、CD 甚至还有磁带,我就是会忍不住去看,去摸他们的封面,去摸他们的塑料壳子,然后找旁边挂在墙上架子上的试听机器里有没有我感兴趣的碟片可以播放。当我买了一张实体唱片,无论是黑胶、磁带还是 CD,除了音乐之外,其实还有很多重要的要素会让我着迷,比如唱片本身的样式,歌词本的内容,专辑封面和封底,专辑制作的信息等等。很多时候,从这些设计上,我也可以感受到一些制作时的想法,也会有那种「这首歌是这样做出来的啊」,或者「原来是这样才会这种感受啊」的想法。这种物理上的互动让听音乐变得更有趣。这是现在的音乐串流没办法提供的体验和价值,我觉得实体让音乐多了一种温度,也多了一些审美的角度,而并非单纯只是听觉而已。

本文编辑在大阪 Tower Records 偶遇的激情大叔

黑胶、磁带和 CD 曾经作为主流的音乐存储媒介,它陪伴了许多人的成长过程,他们的音乐品味、生活情趣和社交活动会与磁带紧密相连。例如交换磁带、给朋友录制精选集等等,这都是独特的文化现象。哪怕在实体音乐退出主流以后,这个现象也延续到了现在。所以我觉得其实对于许多人来说,热爱实体的音乐并非是怀旧而已,这反而是许多没接触过实体唱片的人,可以获得一种全新体验的窗口,甚至是现在年轻乐迷的新潮流。我们到底要怎么去聆听音乐?是只用耳朵?还是让我们的眼睛和手,也一起去听呢?我始终相信,多一个维度,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也就会多一些感动的可能。

如果想要获得这种体验,我觉得最好最直接的方法,还是去逛唱片店。在「世界唱片店日 Record Store Day」这个节日,广州有四家风格各异的唱片店——Portal、Soulless Tune、臻音堂、Disc Joker——将会联手少数派与飞傲,在 4 月 19~21 日策划一系列的线下活动。

活动海报,详细信息持续更新中

这几天你只要走进这几家唱片店,都可以找到飞傲的 CP13 磁带机优惠套装。而且这些活动还有一个小彩蛋,就是专为 RSD 限量的发行磁带。这张磁带的内容真的很有意思,我就先卖个关子啦!如果你在广州的话,不妨可以去探索一下~

好啦,这期节目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最后再次感谢少数派与飞傲对本期节目的支持。也感谢收听 Vibration 歪波音室,本节目是一档以乐迷的视角去分享音乐的播客节目,我想用自己的力量,让你听到更丰富的音乐。

期待下次见面,一起听更多好音乐。

文章题图:Kevin Laminto

关联阅读

参考资料